外翻肠囊法研究羊耳菊提取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Absorption of Inula cappa extract based on everted intestinal sac method
巩仔鹏;李梅;侯靖宇;吴林霖;陈亭亭;李月婷;陈思颖;李勇军;王爱民;兰燕宇;王永林;
摘要(Abstract):
考察羊耳菊提取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特征,应用大鼠肠外翻模型,选择羊耳菊提取物中具有代表成分的东莨菪苷等9种成分为考察对象,建立其UPLC-MS/MS测定方法并测量其累计吸收量,阐明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等成分随活性部位提取物的给药剂量增加而增加,无明显高浓度饱和现象,提示其可能的吸收方式均为被动扩散,东莨菪苷同样在高浓度条件下存在饱和现象,提示可能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转运。绿原酸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木犀草苷、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隐绿原酸的最佳吸收部位是空肠,东莨菪苷,新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最佳吸收部位在回肠。以此推测,羊耳菊提取物中9种成分在小肠均有吸收,但各成分的吸收速率、最佳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不尽相同,提示小肠对羊耳菊提取物中9种成分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关键词(KeyWords): 羊耳菊提取物;咖啡酰基奎宁酸;吸收;肠外翻模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60680);; 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黔科合人字[2015]11号);; 贵州省民族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百层次黔科合平台人才[2016]5613/5677);; 贵州省教育厅项目(黔科合KY字[2013]122);; 贵州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黔科合LH字[2015]7362)
作者(Author): 巩仔鹏;李梅;侯靖宇;吴林霖;陈亭亭;李月婷;陈思颖;李勇军;王爱民;兰燕宇;王永林;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苗药卷[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
- [2]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S].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
- [3]贵州省中医研究所.苗族医药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506.
- [4]中国民族药志编委会.中国民族药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257.
- [5]巩仔鹏,侯靖宇,李梅,等.大鼠肠道菌群对羊耳菊提取物的代谢作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8):3584.
- [6]姚波,杨树德,梁晓原.羊耳菊的生药学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9):39.
- [7]谢小珂,闫利华,朱晶晶,等.外翻肠囊法研究扶正消症方中黄连碱类在大鼠肠内的吸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1):2144.
- [8]赵洁,徐雪林,易红,等.外翻肠囊法研究丹参水提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5):3088.
- [9]刘跃,唐丽,曹旭,等.荭草提取物的肠外翻吸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