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基因导向的精准肿瘤学研究现状与抗肿瘤中药研发思路

    何俗非;王邈;

    基因导向的肿瘤治疗(genome-guided oncology)是指超越了组织学病种分类和病理分型,根据肿瘤基因特征用药的一种治疗新理念,基于该理念的新药研发技术与临床试验设计新方法为精准肿瘤学在临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为天然产物肿瘤靶向药物研发提供了丰富资源,针对精准肿瘤学特性的主方案试验设计为实现临床快速筛选有效的肿瘤靶向药物提供了可能性。合成致死策略的出现突破了以往只能针对癌基因用药,而对发生功能缺失型突变的抑癌基因无能为力的瓶颈。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测序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如何跟上靶点信息的更新速度是目前关注的难题。通过整合精准肿瘤学、网络药理学、合成致死策略等创新理念与方法,进行针对合成致死互作网络的中药抗肿瘤配伍组方设计,并结合主方案试验、篮式试验、伞式试验等创新临床试验方法的改进,有可能在抗体靶向药物、小分子靶向药物之外发挥中药的独特优势,研制出相应的靶向药物应用于临床。

    2023年06期 v.48 1421-1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13 ]
  • 基于痰瘀相关理论探讨冠心病脂质浸润机制及痰瘀同治的研究进展

    钟森杰;李静;王陵军;陈梓欣;吴辉;陈洁;方红城;冼绍祥;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CHD)的关键病理学基础,脂质浸润则是阐释AS病理机制的经典学说,强调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本质是脂质从血浆侵入动脉内膜所引发的病理反应。痰瘀生理同源、病理同病,痰瘀相关是诠释CHD病机特点的基础理论,对揭示CHD脂质浸润机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痰是体内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形成的病理产物,是一系列异常表达的脂质物质的总概括,痰浊侵袭心脉,逐渐积蓄而聚集凝结,达到“无形之邪”发展至“有形之邪”的质变,与脂质迁移并沉积于血管内膜的机制相对应,为疾病的启动因素。瘀是痰的延续发展,是血液的流动性下降、凝聚性增高、流变性异常等病理状态的总结,因痰致瘀符合“脂质异常-循环障碍”的病理过程,为疾病的中心环节。痰与瘀互为加剧,胶结不解,既成痰瘀互结之邪,共同致病,为疾病的必然结局。立足痰瘀相关理论,确立痰瘀同治法,研究发现该治法可同步调节血脂、降低血黏度与改善血液循环等,双向兼顾,从根本上截断痰瘀之间互化转归的生物学物质基础,从而发挥显著疗效。

    2023年06期 v.48 1431-1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85 ]
  • 模式生物果蝇在中药及天然化合物防治精神神经疾病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王瑞英;艾志福;李惠珍;薛冰;刘亚丽;杨明;朱根华;苏丹;宋永贵;

    果蝇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不仅具有突出的遗传学特征,相对完善的神经系统,而且还具有繁殖快、成本低等优势,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精神神经疾病的重要工具,在生命科学领域彰显出巨大的潜力。精神神经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长,并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低等特点。从全球医药市场规模看,该类疾病的用药需求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用药领域,目前其临床需求仍远未满足,亟待推进此类疾病的药物研发。由于此类药物的研发失败率高,研发周期较长,因此通过合理选用模式生物,能够实现该类药物的快速筛选,缩短新药开发周期,从而降低精神神经疾病的新药开发成本并提高其成功率。该文对果蝇在目前较为常见的几种精神神经疾病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模式生物果蝇在中药研究和应用提供新思路。

    2023年06期 v.48 1438-1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2 ]
  • 川芎嗪对心血管的保护机制综述

    杨春昆;潘清泉;吉奎;罗传超;田壮;周宏园;李军;

    川芎嗪是川芎的主要成分。研究发现,川芎嗪对心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在心脏,川芎嗪可以通过抗氧化应激、调节自噬、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途径,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川芎嗪还可减轻炎症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减轻梗死心肌的纤维化和心肌细胞肥大,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腔扩大;另外,川芎嗪还对改善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川芎嗪对血管的作用机制更为丰富,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抑制内皮细胞凋亡;通过抑制炎症和糖萼降解来维持血管内皮功能和稳态;通过减轻铁超载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川芎嗪还具有一定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它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及黏附分子,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纤维蛋白原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表达等途径,发挥抗血栓功效。另外,川芎嗪还可降低载脂蛋白E缺陷小鼠的血脂水平,抑制脂质在内皮下沉积,抑制巨噬细胞转化为泡沫细胞,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合网络药理学,川芎嗪对心血管的保护机制可能主要是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HIF-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通路实现的。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是已经获准临床应用的制剂,但临床应用时发现了一些不良反应,需要加以注意。

    2023年06期 v.48 1446-1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39 ]
  • 以肿瘤治疗为例探讨中医药传统理论在现代中药纳米制剂中的应用

    刘铸源;罗菊元;陆洋;杜守颖;

    中医药传统理论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为人类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护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代中药制剂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中药制剂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的制剂。目前,常见肿瘤的发病率与致死率逐年上升,中医用药治疗肿瘤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现阶段,部分中药制剂有脱离中医药传统理论指导的趋势。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中医药传统理论如何在现代中药制剂中发挥指导作用,是一个值商讨的问题。该文以肿瘤治疗为例介绍了在现代纳米技术的影响下中药纳米制剂的发展现状,并从中医药整体观、传统治则、引经理论三方面综述了中医药传统理论指导现代中药纳米制剂发展的现有研究,讨论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中药纳米制剂整体治疗、药对搭配、载体选择以及靶向物质选择方面的应用前景。为中药纳米制剂的传统化和现代化进一步结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

    2023年06期 v.48 1455-1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4 ]
  • 川木香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吕燕慧;陈威;魏艳平;隗鑫曈;王杰;丁倩倩;李展鸿;贺吉香;祖先鹏;

    川木香属Dolomiaea植物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历史悠久。该属植物化学成分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倍半萜类、苯丙素类、三萜类和甾体类成分。川木香属植物提取物和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抗肿瘤、抗胃溃疡以及保肝利胆等。但目前对川木香属植物综述性报道较少,该文对川木香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023年06期 v.48 1463-1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94 ]

资源与鉴定

  • 油菜素内酯提高三七抗镉胁迫能力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廖高雨;金正强;郭兰萍;林亚蒙;郑子秀;崔秀明;杨野;

    该研究以两年生三七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油菜素内酯(BR)对镉胁迫下三七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0 mg·kg~(-1)镉处理抑制三七的根系活力,显著提高三七叶和根部H_2O_2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造成三七的氧化损伤,并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镉胁迫降低了三七叶绿素含量,提升叶片初始荧光(F_o),降低最大荧光(F_m)、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光合性能指数(PIABS),损伤了三七的光合作用系统;镉处理提高了三七叶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抑制了可溶性蛋白的合成,降低了鲜干重,抑制了三七的生长。外源喷施0.1 mg·L~(-1)油菜素内酯降低了镉胁迫下三七叶和根部的H_2O_2和MDA含量,缓解了镉对三七的氧化损伤,提高了三七的抗氧化酶活性与根系活力,增加了三七叶绿素含量,降低了三七叶片的F_o,提高了三七F_m、F_v/F_m和PIABS,缓解了镉对光合系统的损伤,提高了可溶性蛋白的合成能力。综上所述,BR通过调控镉胁迫下三七抗氧化酶系统和光合系统增强了三七的抗镉胁迫能力,0.1 mg·L~(-1)油菜素内酯下三七能够较好地吸收和利用光能,合成较多营养物质,更适合三七的生长发育。

    2023年06期 v.48 1483-1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18 ]
  • 薏苡仁真菌毒素污染状况分析与暴露风险评估

    张红霞;江维克;杨昌贵;袁青松;郭兰萍;沈渊文;温倪婷;张进强;周涛;

    通过考察薏苡仁药材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评估薏苡仁污染暴露的健康风险,为中药材安全监管及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的制(修)订提供科学指导。从全国五大药材市场收集薏苡仁药材100份,采用UPLC-MS/MS测定样品中14种真菌毒素的含量,经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合污染数据建立基于Monte Carlo模拟法的概率评估模型,利用暴露限值法(MOE)和安全限值法(MOS)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所测薏苡仁样本中玉米赤霉烯酮(ZEN)、黄曲霉毒素B_1(AFB_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杂色曲霉毒素(ST)、黄曲霉毒素B_2(AFB_2)检出率分别为84%、75%、36%、19%、18%,平均污染水平分别为117.42、4.78、61.16、6.61、2.13μg·kg~(-1);按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限量标准,AFB_1、黄曲霉毒素(AFs)、ZEN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2.0%、9.0%、6.0%。薏苡仁中AFB_1、AFB_2、ST、DON、ZEN暴露的健康风险较低,但86%的样本存在2种及以上毒素混合污染,需要引起重视。建议加强不同真菌毒素的联合毒性研究,加快混合污染累积暴露评估和毒素限量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2023年06期 v.48 1491-1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06 ]
  • 干旱胁迫下药用大黄根部药效成分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谢丰璞;王楠;高静;张岗;宋忠兴;李媛媛;张亚丽;王多一;李瑞;刘咪咪;唐志书;

    为探讨植物在水分亏缺下土壤微生态环境、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反应机制,以三叶期药用大黄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水实验,对不同干旱梯度(正常供水、轻度、中度、重度干旱)下大黄的响应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干旱胁迫水平下药用大黄根部黄酮类、酚类、萜类以及生物碱类化合物含量变化明显,轻度干旱胁迫下大黄药效成分含量较高,其根部芦丁、大黄素、没食子酸、(+)-儿茶素含量显著升高,重度干旱胁迫下芦丁、大黄素、没食子酸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供水。种植药用大黄的根际土壤中细菌数目、多样性、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均显著高于空白土壤,随干旱程度加剧,大黄根际土壤微生物物种数目、丰富度指数降低。水分亏缺下蓝藻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以及链霉菌属、放线菌属等是药用大黄根际的优势菌群。药用大黄根部芦丁、大黄素相对含量与蓝藻菌门、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呈正相关,(+)-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相对含量与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呈正相关。综上所述,适当的干旱胁迫能从生理诱导和增加与有益微生物之间的联系2个方面,提高药用大黄根部次生代谢产物含量。

    2023年06期 v.48 1498-1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02 ]

分子生药学

  • 菘蓝查尔酮异构酶基因的克隆与体外酶活鉴定

    张苛苛;孙术富;谭宇萍;徐朝阳;姜银银;杨健;李大勇;唐金富;

    查尔酮异构酶是高等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限速酶,决定了植物体内黄酮类化合物的产生。该研究从菘蓝的不同部位中提取RNA,反转录为cDNA,并设计带有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克隆得到1个菘蓝查尔酮异构酶基因,命名为IiCHI。该基因全长756 bp,含有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51个氨基酸。通过同源比对显示IiCHI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CHI蛋白亲缘关系较近,并且具有查尔酮异构酶典型的活性位点,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IiCHI归属于Ⅰ型CHI。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IiCHI并进行诱导表达,纯化后获得IiCHI的重组蛋白。体外酶活性检测实验显示IiCHI重组蛋白可以把柚皮素查尔酮催化生成柚皮素,而不能把异甘草素催化生成甘草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菘蓝中IiCHI在地上部分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地下部分,其中地上部分在花中表达量最高,叶与茎次之,在地下部分的须根、根的皮部与木质部几乎不表达。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菘蓝中查尔酮异构酶的功能及其在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中提供了参考。

    2023年06期 v.48 1510-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7 ]

制剂与炮制

  • 基于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对不同基原郁金饮片的快速识别及差异标志物研究

    李铭轩;秦宇雯;李昱;张玖捌;季德;屈凌芸;宫静雯;贾奥蒙;毛春芹;陆兔林;

    基于郁金饮片存在的基原繁多、依靠传统性状难以鉴别区分、基原混用影响临床疗效等问题,该研究采用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对来自四川、浙江和广西3个省份的40批郁金样品进行气味成分分析与快速识别研究。该研究在建立多基原郁金饮片气味指纹图谱的基础上对其气味成分信息进行识别分析,并对多基原郁金饮片的气相电子鼻色谱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建立快速识别方法,并构建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和软独立建模聚类分析(SIMCA)3个模型进行验证。同时对多基原郁金饮片的气味成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合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分析(VIP)得出P<0.05且VIP>1的气味成分,推测β-石竹烯、柠檬烯等13个气味成分为不同基原郁金饮片的气味差异标志物。研究结果表明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可较好地分析不同基原郁金饮片的气味特征并进行快速而准确的鉴别区分,可应用于饮片生产的在线检测等质量监控环节,为多基原郁金饮片的快速识别与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2023年06期 v.48 1518-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21 ]
  • 指纹图谱及网络药理学联合分析芪胶升白胶囊的药效成分及机制

    王倩;姜俊;许霞;张仕林;刘莉;宋青青;李军;

    芪胶升白胶囊(以下简称芪胶)具有补血益气的功效,临床常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防治肿瘤放化疗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预测分析芪胶的药效成分及作用机制。首先,采用HPLC建立20批芪胶的指纹图谱,并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对结果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相似度大于0.97。同时,通过对照品指认了其中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苷、刺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芒柄花黄素、宝霍苷I和Z-藁本内酯等11个共有峰。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芪胶“成分-靶标-通路”网络,并结合文献,分析得出芪胶中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等10个关键成分,可能通过调控EGFR、RAF1、PIK3R1和RELA等10个潜在靶标,参与PI3K-Akt和MAPK等关键信号通路辅助治疗肿瘤、癌症及白细胞减少症。采用AutoDock Vina对关键靶点和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对接结合能均小于-5 kcal·mol~(-1),表明10个关键成分与各潜在的靶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综上,该研究建立了芪胶HPLC指纹图谱,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揭示了芪胶的药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芪胶质量控制与深入的开发提供参考。

    2023年06期 v.48 1526-1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11 ]
  • 生、熟地黄对高脂饲料并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小鼠胰脏蛋白质组学与自噬差异性干预研究

    闫京宁;刘晓琴;孟祥龙;任可乐;吴学敏;张浩;王海琴;王红亮;盛淇;李斌;张钉邦;陈宏洲;张发昀;李明浩;张朔生;

    为探究生、熟地黄干预高脂饲料并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小鼠胰脏蛋白质组学与自噬的差异性,采用高脂饲料并STZ诱导(腹腔注射,100 mg·kg~(-1),每天1次,连续3 d)小鼠T2DM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control),生地黄低、高剂量组(RRL,5 g·kg~(-1);RRH,15 g·kg~(-1)),梓醇低、高剂量组(catalpol-L,150 mg·kg~(-1);catalpol-H,300 mg·kg~(-1)),熟地黄低、高剂量组(RRPL,5 g·kg~(-1);RRPH,15 g·kg~(-1)),5-羟甲基糠醛低、高剂量组(5-HMF-L,150 mg·kg~(-1);5-HMF-H,300 mg·kg~(-1)),二甲双胍组(metformin, 250 mg·kg~(-1)),同时设立正常组(normal),每组8只。给药4周后取胰脏,运用蛋白质组学探究生、熟地黄对T2DM小鼠胰脏组织中蛋白表达差异的影响;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及透射电镜等技术研究T2DM小鼠胰脏组织中自噬、炎症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RR组与control组的差异蛋白中涉及动物自噬等7条可能与T2DM有关的KEGG通路;给药后T2DM小鼠胰脏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p-mTOR)/mTOR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炎症相关指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和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且以生地黄降低效果更为显著;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ine oxygenase-1,HO-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且以熟地黄降低效果更为显著。以上结果说明生、熟地黄均可改善T2DM小鼠胰脏组织中炎性症状、氧化应激反应及自噬水平,然诱导自噬途径存在差异。

    2023年06期 v.48 1535-1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36 ]

化学

  • 北方枸杞中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胡梦雅;张文静;刘云;孙彦君;冯卫生;陈辉;

    运用硅胶、ODS反相硅胶以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方法对北方枸杞果实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并采用NMR、MS等波谱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从北方枸杞果实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methyl(2S)-[2-formyl-5-(hydroxymethyl)-1H-pyrrol-1-yl]-3-(phenyl)propanoate(1)、methyl(2R)-[2-formyl-5-(methoxymethyl)-1H-pyrrol-1-yl]-3-(phenyl)propanoate(2)、3-羟基-4-乙基酮吡啶(3)、3-吲哚甲醛(4)、(R)-4-isobutyl-3-oxo-3,4-dihydro-1H-pyrrolo[2,1-c][1,4]oxazine-6-carbaldehyde(5)、(R)-4-isopropyl-3-oxo-3,4-dihydro-1H-pyrrolo[2,1-c][1,4]oxazine-6-carbaldehyde(6)、methyl(2R)-[2-formyl-5-(methoxymethyl)-1H-pyrrol-1-yl]-3-(4-hydroxyphenyl)propanoate(7)、dimethyl(2R)-[2-formyl-5-(methoxymethyl)-1H-pyrrol-1-yl]butanedioate(8)、4-[formyl-5-(methoxymethyl)-1H-pyrrol-1-yl]butanoate(9)、4-[2-formyl-5-(methoxymethyl)-1H-pyrrol-1-yl]butanoic acid(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体外降糖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4、6、7、9在10μmol·L~(-1)时能显著增加棕榈酸诱导的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

    2023年06期 v.48 1546-1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21 ]
  • 波罗蜜中2个新的2-芳基苯并呋喃衍生物

    陈思;罗钦;赵海平;朱玉野;蒋伟;李文艳;任刚;

    采用ODS、MCI、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技术对波罗蜜根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2个异戊烯基2-芳基苯并呋喃衍生物,采用HR-ESI-MS、1D NMR、2D NMR、IR等光谱学方法对所分离单体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5-[6-羟基-4-甲氧基-5,7-双(3-甲基-2-丁烯)苯并呋喃-2-基]-1,3-苯二酚(1)、5-[2H,9H-2,2,9,9-四甲基-呋喃并[2,3-f]吡喃并[2,3-h][1]苯并吡喃-6-基]-1,3-苯二酚(2)。化合物1和2均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artoheterin B (1)、artoheterin C (2)。采用细胞模型评价了化合物1和2对佛波豆蔻酸乙酯刺激的大鼠中性粒细胞(PMNs)呼吸爆发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对PMNs呼吸爆发具有显著抑制作用,IC_(50)分别为0.27、1.53μmol·L~(-1)。

    2023年06期 v.48 1553-1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2 ]
  • 盐肤木根中1个17-表-达玛烷型三萜rhuslactone的分离、含量测定及其预防斑马鱼冠心病及血栓活性研究

    阮铃杰;黄丽娜;高鑫怡;赖长杰;张琳婧;吴渝凡;沙玫;叶淼;

    采用质谱引导分离技术,从盐肤木根中得到化合物1。其HR-ESI-MS、NMR数据及量子化学计算核磁共振参数(qcc-NMR)计算结果表明,化合物1(rhuslactone)为罕见的17-表-达玛烷型三萜,含17α侧链。建立HPLC-ELSD测定盐肤木根中rhuslactone含量,方法经验证后,应用于不同批次药材的含量测定。rhuslactone在0.021 3~1.07μmol·mL~(-1)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7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4%(RSD 2.9%)。预防斑马鱼冠心病及血栓活性评价实验表明,rhuslactone在0.11 nmol·mL~(-1)时显著减少冠心病斑马鱼的心脏扩大及静脉窦淤血面积,增加心输出量(CO)、血流速度(BFV)和心率,明显减少血栓形成。对CO和BFV的改善作用优于1.02 nmol·mL~(-1)的阳性药物地高辛,改善心率作用与地高辛相当。该研究为盐肤木根中rhuslactone的分离鉴定、质量控制及抗冠心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指出现行版《中药化学》教材及部分科研论文在鉴定达玛烷型三萜C-17构型上存在的疏漏:未考虑化合物为17-表-达玛烷型三萜的可能性,作者还整理了确定C-17构型的步骤。

    2023年06期 v.48 1558-1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3 ]
  • GC-MS同时测定大果木姜子油中11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

    周杨;晏婷;郑林;迟明艳;巩仔鹏;李月婷;潘洁;黄勇;杨青波;

    建立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同时测定大果木姜子油中11种挥发性成分的方法,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对不同产地大果木姜子药材提取的精油进行质量评价。采用内标法,药材经水蒸气蒸馏后,GC-MS测定,选择离子模式(selective ion monitoring, SIM)检测;使用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 HC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对多批次大果木姜子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11种成分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2.41%~102.1%,RSD为1.2%~3.2%(n=6);HCA、PCA 2种方法均把样品分为了3类,结合OPLS-DA筛选出了导致各批次之间产生差异的差异性标志物为2-壬酮。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测定方法简便结果准确,所筛选的成分可为大果木姜子油的质量控制提供检验依据。

    2023年06期 v.48 1568-1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9 ]

药理

  • 基于PKCδ/NLRC4/IL-1Ra轴对NLRP3炎症小体的负调控研究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作用机制

    胡凯帆;莫玲;张浩;夏丹;施高翔;吴大强;汪天明;邵菁;汪长中;

    该研究旨在从PKCδ/NLRC4/IL-1Ra轴负调控NLRP3炎症小体的角度探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n-butanol alcohol extract of Baitouweng Decoction, BAEB)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小鼠的作用机制。实验中,将雌性C57BL/6小鼠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VVC模型组,BAEB高、中、低剂量组(80、40、20 mg·kg~(-1))和氟康唑组(20 mg·kg~(-1)),除空白对照外,其余各组利用雌激素依赖性的方法构建VVC小鼠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BAEB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80、40、20 mg·kg~(-1) BAEB治疗,氟康唑组给予20 mg·kg~(-1)氟康唑治疗,VVC模型组则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每日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状态和体质量;革兰染色观察小鼠阴道灌洗液中白念珠菌形态的变化;微量稀释法检测小鼠阴道分泌物的真菌载量,处死小鼠后,巴氏染色法检测阴道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阴道灌洗液中炎症因子interleukin (IL)-1β、IL-18以及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的含量;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进行阴道组织病理学分析;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阴道组织中NLRP3、PKCδ、pNLRC4、IL-1Ra的表达和分布;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IF)检测阴道组织中pNLRC4、IL-1Ra的表达与分布,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检测阴道组织中NLRP3、PKCδ、pNLRC4、IL-1Ra的蛋白表达;qRT-PCR检测NLRP3、PKCδ、pNLRC4、IL-1Ra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VVC模型组小鼠阴道出现红肿以及白色分泌物,与VVC模型组比较,BAEB能改善VVC小鼠的一般状态。革兰染色、巴氏染色、微量稀释法以及HE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阴道灌洗液中分布有大量菌丝且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阴道灌洗液中真菌载荷显著增加,阴道组织黏膜被破坏且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BAEB可减少白念珠菌菌丝形成,BAEB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以及真菌载荷,BAEB低、中剂量组可减轻阴道组织的损伤,而BAEB高剂量组可将损伤的阴道组织恢复至正常水平。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炎症因子IL-1β、IL-18、LDH的含量显著增加,与VVC模型组比较,BAEB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减少IL-1β、IL-18以及LDH的含量。WB和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VVC模型组小鼠阴道组织中PKCδ、pNLRC4、IL-1Ra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而NLRP3的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上升;与VVC模型组比较,BAEB中、高剂量组可上调阴道组织中PKCδ、pNLRC4、IL-1Ra蛋白和mRNA表达,抑制阴道组织中NLRP3蛋白和mRNA表达。该研究表明,BAEB对于VVC小鼠的治疗作用可能与促进PKCδ/NLRC4/IL-1Ra轴负调控NLRP3炎症小体有关。

    2023年06期 v.48 1578-1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16 ]
  • 僵蚕提取液促进小胶质细胞极化改善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损伤及行为学功能

    侯培媚;徐昊;李泽康;周豪;王珊珊;葛金文;

    探讨僵蚕提取液对全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行为学改善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僵蚕提取液干预人血浆凝血四项对提取液进行质控。4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物(肝素)组,僵蚕提取液低、中、高剂量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5组大鼠行双侧颈总动脉反复夹闭-再通手术,构建I/R大鼠模型。僵蚕提取液低、中、高剂量组予僵蚕提取液(0.45、0.9、1.8 mg·g~(-1)·d~(-1))腹腔注射,阳性药物(肝素)组予肝素注射剂(900 IU·kg~(-1))腹腔注射,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共计7 d;平衡木(BBT)检测大鼠行为学;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皮质(CC)区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白细胞分化抗原(CD11b)、精氨酸酶1(Arg-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蛋白表达水平;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僵蚕提取液、干预后大鼠血浆、干预后大鼠脑皮质代谢物水平。质控结果显示僵蚕提取液有效延长了人血浆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与往期提取所得僵蚕提取液抗凝作用相似。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BT得分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僵蚕提取液干预后小鼠BBT评分降低。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C脑区可见大量神经细胞形态改变;与模型组相比,僵蚕提取液干预后大鼠CC脑区异常形态神经细胞减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C脑区CD45、CD11b平均荧光强度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僵蚕提取液低剂量组大鼠CC脑区CD11b平均荧光强度减少,Arg-1平均荧光强度增多;僵蚕提取液中、高剂量组大鼠CC脑区CD45、CD11b平均荧光强度减少,Arg-1平均荧光强度增多。ELISA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C脑区IL-1β、IL-6表达增加,IL-4、IL-10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僵蚕提取液低、中、高剂量组IL-1β、IL-6表达不同程度减少,IL-4、IL-10表达不同程度增加。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僵蚕提取液共计鉴定代谢物809个,大鼠血浆中新增代谢物57个,大鼠脑皮质新增代谢物45个。具有抗凝药效的僵蚕提取液改善I/R大鼠行为学功能,其机制可能是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增强其抗炎及吞噬功能,从而降低脑皮质神经细胞受损。

    2023年06期 v.48 1589-1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00 ]
  • 白杨素通过抑制铁死亡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尚津锋;焦家康;李倩楠;路颖慧;王璟邑;闫明雪;文胤琏;黄贵金凤;张晓璐;刘欣;

    该研究旨在探讨白杨素是否通过抑制铁死亡,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白杨素高剂量组(200 mg·kg~(-1))、白杨素中剂量组(100 mg·kg~(-1))、白杨素低剂量组(50 mg·kg~(-1))、阳性药组(金纳多,21.6 mg·kg~(-1))共6组。通过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tMCAO)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术后24 h进行指标评定及取材。神经功能评分检测神经功能;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法测定脑梗死面积;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结构;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脑组织铁聚集水平;生化试剂检测血清和脑组织总铁、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 SLC7A11)、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 TFR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 GPX4)、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 ACSL4)、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 PTGS2)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脑梗死率降低,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筛选得到白杨素低剂量组(50 mg·kg~(-1))为最佳给药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白杨素组大鼠脑组织和血清的总铁、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SLC7A11、GPX4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TFR1、PTGS2、ACSL4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白杨素可能通过调节铁死亡相关靶点,进而调控铁代谢,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神经元铁死亡。

    2023年06期 v.48 1597-1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57 ]
  • 基于UPLC-Q-TOF-MS联合网络药理学探讨驱虫斑鸠菊注射液诱导黑色素积累的作用机制

    罗林;张晏源;王程;黄思露;王晓琴;张波;

    评价驱虫斑鸠菊注射液(VAI)促黑色素积累的效应机制。建立丙基硫氧嘧啶(PTU)体内脱色素斑马鱼模型,结合B16F10细胞体外模型评价VAI诱导黑色素积累效应。通过UPLC-Q-TOF-MS技术鉴定VAI化学成分,采取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VAI的潜在靶点与通路,建立“VAI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基于拓扑学特征筛选药效分子。分子对接验证药效分子与关键靶点的结合。结果显示VAI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促进B16F10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且能恢复上述斑马鱼模型体内黑色素。从VAI中共鉴定出56种化合物,其中有黄酮类(15/56)、萜类(10/56)、酚酸类(9/56)、脂肪酸类(9/56)、甾体类(6/56)和其他(7/56)。网络药理学手段分析筛选出芹菜素、金圣草黄素、丁香脂素、紫铆花素4个潜在质量标志物,涉及61个靶点和65条通路,分子对接验证了其与TYR、NFE2L2、CASP3、MAPK1、MAPK8、MAPK14结合并发现VAI能促进B16F10细胞内MITF、TYR、TYRP1、DCT等基因mRNA的表达。该文通过U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技术确定了VAI抗白癜风的物质基础,优选出芹菜素、金圣草黄素、丁香脂素、紫铆花素为其质量标志物,验证了其促黑色素生成的药效和内在机制,为质量控制和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2023年06期 v.48 1606-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03 ]
  • 基于UPLC-Q-TOF-MS结合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探讨四君子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

    蔡可珍;郑琴;朱徐东;魏韶锋;吴梦琪;熊慧;赵海婷;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Q-TOF-MS/MS)联用技术分析灌胃给药后四君子汤提取液在大鼠体内的入血成分,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研究四君子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根据一级质谱和二级质谱信息,结合文献和数据库数据,对四君子汤入血成分进行指认。基于这些成分结合PharmMapper、OMIM、DisGeNET、GeneCards和TTD数据库筛选四君子汤入血成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作用靶点,经网络药理学预测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实现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信号通路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功能富集分析;Cytoscape 3.9.0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使用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对相关入血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最后依据KEGG通路分析结果,选择PI3K/Akt信号通路进行动物实验验证。结果显示,大鼠灌胃给药后在血清样本中检测到17个入血成分,其中茯苓新酸B、甘草素、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人参皂苷Rb_1、甘草酸等化合物为四君子汤发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效的关键成分,HSP90AA1、PPARA、SRC、AR、ESR1等为四君子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靶点。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结合性较好,推测四君子汤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涉及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癌症的途径、MAPK信号传导通路等。动物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尼氏染色显示四君子汤治疗后可明显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 DG)区神经元细胞损伤状况,明显增加神经元细胞数量,增加小鼠海马p-Akt/Akt、p-PI3K/PI3K的比值。综上,四君子汤显示出良好的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为深入阐明四君子汤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2023年06期 v.48 1620-1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18 ]
  • 基于HCBP6靶点的8种常用中草药调节糖脂代谢作用及其潜在活性成分的探讨

    陈倩雯;刘婷;郭中原;张永欣;刘海会;冯伟红;李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人类糖脂代谢异常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临床上常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或应用降糖降脂药进行治疗,但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糖脂代谢紊乱的药物。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HCBP6)是一个新发现的靶点,可依据体内水平振荡调节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含量,从而调节糖脂代谢异常。相关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h_2可显著上调HCBP6的表达,但关于中药对HCBP6作用的研究几乎为空白,且HCBP6三维结构信息也未被确定,作用于HCBP6的潜在活性成分的发现研究较为缓慢。因此,该研究首先选择8种常用的调节糖脂代谢异常的中药的总皂苷部位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对HCBP6表达的影响,然后采用预测获得的HCBP6三维结构与8种中草药中皂苷类成分进行分子对接,以期快速获取潜在活性单体。结果表明,8种总皂苷部位均有上调HCBP6 mRNA及蛋白表达的作用趋势。其中,绞股蓝总皂苷组上调HCBP6 mRNA的作用最好;人参总皂苷组上调HCBP6蛋白表达的效果最好。利用Robetta网站对蛋白质结构进行预测并通过SAVES对预测的结构进行评估后得到可靠的蛋白结构。同时搜集网站及文献中的皂苷类化合物与预测的蛋白进行对接,发现皂苷类成分与HCBP6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研究结果为从中药中发现调节糖脂代谢的新药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023年06期 v.48 1632-1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5 ]

药代动力学

  • 西黄方主要活性成分在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体内血浆药动学及尿排泄比较研究

    谢建絮;张咏佳;黄潘雯;张永太;王志;冯年平;

    分别建立西黄方中乳香-没药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AKBA)、β-乳香酸(β-BA)在大鼠血浆、尿中的UPLC-MS/MS分析方法,考察配伍对AKBA、β-BA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影响,比较其在正常与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差异。结果显示,与乳香-没药+牛黄提取物组(RM-NH组)、乳香-没药+麝香提取物组(RM-SX组)相比,西黄方正常组血浆中β-BA的AUC_(0-t)、AUC_(0-∞)显著增加(P<0.05或P<0.01),T_(max)减少(P<0.05或P<0.01),C_(max)增加(P<0.01);AKBA与β-BA趋势相同,与RM-SH组相比,西黄方正常组T_(max)减小(P<0.05),C_(max)增加(P<0.01),吸收速率加快;尿排泄结果表明,复方配伍后β-BA、AKBA尿排速率和尿排总量呈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西黄方正常组相比,乳腺癌癌前病变组血浆中的β-BA表现出AUC_(0-t)、AUC_(0-∞)增加(P<0.05),T_(max)增加(P<0.05),清除率(CL_(Z/F))降低的趋势;AKBA的AUC_(0-t)、AUC_(0-∞)呈增加趋势,体内滞留时间(MRT_(0-t))延长,CL_(Z/F)降低,但与西黄方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状态下β-BA、AKBA的累积尿排泄量与尿排速率降低,表明病理状态可影响β-BA、AKBA的体内过程,使其以原型药物的形式排出量减少,表现出与正常生理状体下不同的药动学特征。该研究建立了UPLC-MS/MS的分析方法,适用于β-BA、AKBA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为西黄方新剂型的开发奠定了一定基础。

    2023年06期 v.48 1642-1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9 ]

临床

  • 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网状Meta分析

    王薇;曹璐;任鹏;朱贝贝;刘凯;

    系统评价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搜集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7月8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52项RCTs,包括4 828例患者、9种中药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网状Meta分析疗效排序结果显示:(1)提高心绞痛疗效方面,累计概率排名曲线下面积(SUCRA)排序为常规西药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联合葛根素注射液>联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2)提高心电图疗效方面,SUCRA排序为常规西药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葛根素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3)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方面,SUCRA排序为常规西药联合丹红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联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4)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SUCRA排序为常规西药联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联合丹参酮Ⅱ_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5)安全性方面,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的不良反应整体少于对照组。当前证据显示,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注射液可提高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更好。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2023年06期 v.48 1652-1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35 ]
  •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远志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周宏君;张鲁;曾进浩;王智磊;刘莉;黄菊;廖文豪;晋逢晨;魏玉洁;唐健元;

    该文全面检索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NKI)关于中药远志的相关文献,经手动筛选最终纳入中文文献1 207篇、英文文献263篇,采用Excel对远志研究年发文量绘制折线图,利用CiteSpace 6.1.R3文献计量学工具绘制远志研究的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及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结果显示,远志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发文量均呈线性增长,且目前的研究热度不断攀升;王建、LIU X分别为中、英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山西中医药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分别为中、英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且英文文献形成了以中国医学科学院为首的核心发文机构;中、英文关键词分析显示远志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品种选育、药材质量标准、有效化学成分提取及鉴定、方剂配伍、中药炮制、临床用药规律、药理作用机制等方面,其中远志及其含有远志的相关临床制剂有效成分对脑神经保护作用、受体通路调节、抗焦虑、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数据挖掘及临床用药规律是其前沿方向。该研究为今后远志研究的选题和前沿识别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3年06期 v.48 1664-1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96 ]
  •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李雪;肖凯文;陈燕清;黄可;薛晓晨;杨春杰;贺文彬;秦亚莉;

    该研究旨在应用文献计量学,探索近十年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搜索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5日中医药治疗AD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 6.1R2和VOSviewer 1.6.15软件对作者、国家、机构、关键词、期刊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共纳入中文文献2 254篇,英文文献545篇,年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和中介中心性最大的国家均为中国,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分别为孙国杰和WANG Qi,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分别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被引频次最高和中介中心性最高的英文期刊分别为《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和《Neuroscience Letters》,中、英文文献的关键词分析显示中医药治疗AD研究主要集中在作用机制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其中代谢组学、肠道菌群、氧化应激、tau蛋白过度磷酸化、β-淀粉样蛋白(Aβ)、炎症因子、自噬等为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重点,针刺、临床效果、肾虚痰瘀、通督启神等为临床研究方面的重点。该研究领域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后续需加强各机构间有效的交流合作,开展更多中医药治疗AD的高质量基础研究,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明确发病机制和方剂机制。

    2023年06期 v.48 1673-1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21 ]

民族药

  • 藏族药方剂信息库构建及知识发现的探索与实践

    文成当智;东改措;才让南加;贡保东知;格日多杰;泽翁拥忠;拉巴次仁;

    探索藏族药(以下简称藏药)方剂信息的底层框架和数据特征。基于《四部医典》等11部藏医药经典文献,收集藏药方剂信息,应用最优归类法归纳总结藏药方剂信息构成框架,梳理数据收集、规范、翻译、分析等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解决办法。共收集到方剂11 316首,组方药物涉及词条有139 011条,涉及效用信息共63 567条。整理发现藏药方剂信息可归纳为“编号-方源-名称-组成-效用-附录-备注”等七位一体的主体框架和18项展开层,该框架能载有方剂相关的传承、炮制、基原、剂量、语义等所有信息。基于框架提出了“历史时间轴”的方剂传承源流挖掘方法、“一体五层”的组方药物规范方法、“连-分-连”的效用信息构建方法以及适合藏药方剂知识发现研究的先进算法。藏药方剂在藏医“三因学”“五源学”,以及“味性化味”理论指导下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该研究基于藏药方剂自身特色,提出了多层次多属性的底层数据架构,为藏药方剂信息库构建及知识发现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模式,提高藏药方剂信息与各级标准一致性、互通性,以期实现“古今相连-正本清源-数据共享”的藏药方剂信息化、现代化研究路径。

    2023年06期 v.48 1682-1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5 ]

学术探讨

  • 从中药饮片切制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药典》炮制通则切片规格及饮片切制思考与建议

    吴孟华;张英;贾天柱;李向日;杨明;曹晖;

    饮片的切制是中药炮制的重要环节,其切制厚度与汤剂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文通过查阅历代医方本草文献和全国各地方炮制规范通则,在厘清中药饮片切制的概念、沿革基础上,探讨《中国药典》炮制通则饮片切制规格发展历程,剖析中药饮片切制现况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促进中药饮片切制健康发展的思考与建议。2000年以来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修订发布的地方炮制规范通则中饮片厚度均与2020年版《中国药典》炮制通则中规格厚度一致。极少数保留传统切极薄片品种的厚度均小于0.5 mm,目前尚未发现市场上存在0.5~1 mm厚度规格的饮片品种,与《中国药典》炮制通则的规定一致。该文可为中药饮片切制规格的合理性提供历史和现代依据。

    2023年06期 v.48 1691-1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78 ]
  • 基于全流程控制的中成药优质评价标准改进研究

    刘艳;郭丛;章军;许青霞;赵桉熠;劳永真;苏江敏;王之光;刘玉珍;陈莎;刘安;

    中成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治疗药物,建立和完善其评价标准是推动中成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该研究在2018年课题组建立的“以质量为核心的中成药优质评价标准”基础上,改进提出2022年版“基于全流程控制的中成药优质评价标准”,明确新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形成中成药优质评价评分表,涵盖原料选材、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药效评价、品牌建设五部分内容。新标准相比原标准涉及技术性评价指标由原来占比20%增加到70%,“药效评价”作为新增评估分项;改进后的标准可克服原标准主观性评价指标占比大,评价易有偏差的缺点。期望本标准在今后的中成药优质产品评选活动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引导各相关单位积极参与中成药优质性质量评价研究,促进中成药高质量发展。

    2023年06期 v.48 1700-17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3 ]
  • 下载本期数据